返回武道天下 第449节(2/2)111  武道天下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四府,分别是天策府、神魔府、暗影府和破军府,分别代表谋略、江湖、黑暗和精兵,全部由君主直辖,其他部门无权干涉。

没过多久,刚被封为“齐天镇南王”的武信,就传出即将开国立朝的消息,顿时震惊天下,几乎是在重病未愈的大隋帝国的心脏,给予重重一击。

新帝登基,大赦天下,大封群臣。

最后一点,如今被封为镇南王的武王武信,态度不明。

如今的大隋,最大的缺点,就是明面上,没有仙级人物坐镇,威慑力有些不够。

靠山王就是靠山王,回都后,并未如萧皇后遗命那边,谋朝纂位,继承帝位。而是第一时间入宫,联系独孤太后,共商大计。

公四府,就是代表着朝廷集权制和君主集权制,说白了还是中央集权制,只是进一步增强了君主权力!”

时间流逝,以江都为首的五郡,随着江都稳定,各地也迅速平静下来。

如此制度,几乎是把君权神授之说,加强到了变态的程度,却也是目前形势导致,主要是受“江都之变,杨广被刺”所影响。

天下传言,如今的大隋帝国,万众一心。

最大的影响和损失,也就是文武圣帝驾崩,太子杨昭、齐王杨暕等多位帝子、帝孙,被刺身亡,没死者又还小,更无法主持乱中摇摇欲坠的帝国,导致帝位悬空,根本没合适的帝子继承,外有反贼,内无帝皇,使得人心浮动,民心思乱。

当然,不排除这是朝廷故意传出的消息。

如果武王支持新朝廷,真的很可能把即将倾覆的大隋巨船,挽救回来。

制度也是环境所生,武信本身是个“随手掌柜”,却也不想自讨苦吃地搞什么“民主制”。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有五大天王和独孤太后出山,有镇南王南北策应,局势之稳更胜文武圣帝杨广执政之时。

最让天下人关注的一点,自然是大隋帝国。

文武圣帝杨广嫡孙,前太子杨昭第三子,杨侑,正式登基称帝,号隋恭帝,年仅七岁。

三公,则是面对明面天下,实则依旧会受天策府一定程度的钳制。

幸得靠山王杨林,在银妖裴元庆和残余莲花影卫和江都禁军的护卫下,安稳返回西都,才使得暗流汹涌的西都稍微稳定。

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虽然如今可谓是天下齐反,群起而攻。但大隋帝国的底蕴摆在那,靠山王等几大天王还在,各方精兵也还在。

武信想了想,还是给予肯定和赞赏。

如此一来,摇摇欲坠,不被人看好的大隋帝国,在内有靠山王、独孤太后坐镇。外有玄相王等四大天王威慑。南有镇南王策应的情况下,加上一连窜的安抚政策,危机纷乱局势,让人意外地迅速稳定下来。

如此一来,民心大定,治安环境等自然就随之好转许多。

靠山王和独孤太后达成秘密协议,再加上独孤氏、萧氏、裴氏等名门望族的支持,又取得玄相王高颖,镇武王贺若弼,御天王鱼俱罗,双枪王定彦平等四大天王的认可。

“可以!做得很好!本王暂时没什么意见,你们继续商议和完善吧!”

独孤太后独孤伽罗,复出,垂帘听政,但不插手军务,对军事只有建议权(这是一种钳制)。

侠以武犯禁,以这个世界的力量体系,搞“民主制”是自找麻烦,动不动就有民众暴动、刺杀等,朝廷会被搞得焦头烂额,威信全无。

三天后。

哪个男人没君主之心?

第0572章 二帝并立

这制度,几乎是让君主,把整个天下的各个部分,一网打尽了。

别说今世,武信前世也没有,差别在于能否做得而已。

最重要的一点,武王没征伐四方就不错了,根本没反军敢来攻打江都五郡,更让五郡兴盛发展。

靠山王杨林,被封为摄政王,暂代隋恭帝杨侑主持朝政;

何况向来支持朝廷的四大佛寺之大相国寺,绝对有仙级存在,是否支持朝廷就不知道了,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啊!

连江淮大总管杜伏威,也举军降了武王,那些远远不如的反军贼寇,哪敢蹦跶?要么下山为民,要么远遁他方,更使得五郡之地一片清平。

在江都五郡形势初定,百业转兴之际,天下各处依旧是烽火连天,风起云涌。

可惜,如今的大隋帝国,已经千疮百孔,就是五大天王齐出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短时间也难以挽回崩坏天下,只能壮士断腕,果断放弃那些叛军眼中的地盘,把参与军力收回西边,静待重振旗鼓,再复山河。

紧随着,武王大赦天下(只五郡),大开官仓,大善放粮,不敢说让所有人吃饱穿暖,至少保证五郡子民,饿不死、冻不住。再加上各城各地的开国大建设,只要不是好吃懒做之人,基本都能找到事做,维持温暖。

镇南王兼无双武王武信,封为齐天镇南王,执掌南方一切军政民生,并赐先帝御宝,原属于靠山王杨林所有的……靠山鞭,可上打昏君,下打奸臣,拥有先斩后奏之权。

当然,四大反王同样没仙级人物坐镇,没有不代表不行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